近年来,我国工业数字化相关技术迅猛发展。2016年全年,我国销售总量突破新纪录,共销售8.7万个机器人,达到历史最高值,占世界销售机器人总量的30%,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并有望继续领跑。
如果关注国产机器人领域的相关新闻,可以看到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一方面却是企业营收的黯淡、技术发展的掣肘。人们常常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这种现象,然而,仔细分析,却不尽如此,在火的背后,仍然是冰。
最近一则新闻提到,“有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机器人概念板块共有26家公司预告了上半年业绩,逾90%的公司实现盈利增长,行业整体向好。”就这些数据来看,国产机器人产业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如果结合更详尽的背景来看,恐怕并非如此了。
为何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发展却如此迅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劳动力价格上涨,产品质量提升,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机器换人”,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也使得国产机器人成本大幅下降。
特别是在当前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的大背景下,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被寄予了厚望,自然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据悉,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已经在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布局,唯恐错过行业高增长期。
然而,在很多业内人士来看,与国外相比中国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却并非技术,而是在于市场:尽管中国在机器人数量上追赶着韩国、新加坡等全球领导者,但机器人使用密度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随着人口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大幅增长。
技术产品不够丰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应用领域还很有限,尚不能有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
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机器人公司有约800家,由这占比不足5%的26家机器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来代表“行业整体”可能并不严谨。而即使单放在上市企业的小圈子里比较,这一部分企业占比也不足1/3。截至2016年10月,中国机器人上市企业已达到91家。除了已经披露业绩的26家之外,还有大部分尚未发布情况,背后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查找到去年同期数据作一个对比,截止到去年上半年我国共有59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其中有30家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了机器人业务收入,29家未披露。在明确披露机器人业务收入的30家公司中,机器人业务成为公司主营业务(营收占比超过40%)的仅有12家,不足半数。这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机器人仍然处于研发阶段,尚未达到商用水平。
这59家上市公司2016年上半年合计获得政府补助13.70亿元,共计实现机器人业务收入65.91亿元。这些收入甚至比不上abb一家在华销售收入,据数据显示,2015年,ABB仅在华销售收入就超过330亿元。事实上,国产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控制器、伺服机构大量依赖进口,且其价格高昂,占机器人整体价格的70%左右,在一部分业务收入中刨除进口零件成本,真正属于机器人企业的利润极少。
虽然国产机器人业务盈利表现不佳,但是资本对其却格外青睐。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企业新松自上市以来,市值连创新高。市值最高的是2014年1月,其股价曾一度高达每股60多元高价,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成功进入世界机器人企业市值前三甲。
虚火旺盛的背后,是不能掩示的冰冷事实。纵观整个中国机器人企业,一半的公司不生产产品,80%以上的公司是低端的系统集成,70~80%的公司是其他公司的代理商。在整个机器人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见一斑。尽管市场增长乏力,技术能力薄弱,但是国产机器人的产量却是节节攀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前五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44360(台/套),同比增长50.4%。而2016年全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上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总共只有3.4万台。同年,产量却达7.24万台。产量大增,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利润被挤压,国产机器人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考验。而即使在这一轮的搏杀中幸存,无法获取足够利润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又将陷入下一轮的低价竞争中。
另一方面,国产机器人企业不仅面对着国内的竞争对手,也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挑战。
核心技术缺失亟待提高
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形势一片大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目前我国虽然在机器人领域保持着市场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产品不丰富、产业规模偏小、应用领域有限等问题。
事实上,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在机器人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尤其依赖来自政府的财政补助。而且普遍存在“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关键零部件、缺少高端产品”的现象。
此外,从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用户的阀值已被提到很高,所以他们对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它能够替代人类去做很多繁杂无趣的工作,还希望它实现人机间个性化的音像交互、情感交流等功能。而相关投资人也急功近利地希望快速实现商业变现。这显然会影响机器人行业中长期技术研发的布局、经验积累和市场深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当前我们不仅应该加强数控系统、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研发研制,提高自给率,还要积极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据日本媒体报道,安川电机等日本机器人厂商正在猛增产能,以应对中国需求。安川电机计划在该公司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江苏省常州市的工厂厂区内建设新设施,2019年之前将中国的月产量增至现在的2倍,达到1200台以上。
发那科也计划投资约630亿日元,在日本茨城县筑西市筑波工厂的旁边建设新工厂,最终打算将月产量扩大至1.1万台,达到现在近2倍的水平。
川崎重工今年将把主力苏州工厂的产量提高至7000台,增长约8成。
那志不二越将在2018年之前在中国起用新工厂,把产能增加至现在的约3倍,即每月1000台。
内部是低价竞争,险中求生;外部是外商产能猛增,虎视眈眈。综上总总,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更是“冰”多过“火”,当然,一方面,不该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也不该以偏概全、盲目乐观。
国产机器人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识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准确判断上。目前,国产机器人产业仍然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方向转变,防止高端产业低端化。国产机器人企业如何打破僵局、破围而出,仍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机器人既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而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能力在持续快速提升,使得机器人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期。据预计,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支出将会接近6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则进一步推进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国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升温。而随着国内机器人市场的进一步爆发,更多的资本和企业将进入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无疑已进入了良性轨道。